位置:首页 > 文章 > 正文

青岛大学硕士学科点简介

2005-10-30 20:12:00

 

法学院

 

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点简介

诉讼法学专业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该专业现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6人。近几年该专业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山东省教育厅等研究项目10多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10多项,在专业刊物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10多部。经过多年建设,该专业已形成了4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其中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在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

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向,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该研究方向导师自1993年起即在《中国法学》、《法学家》、《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法学评论》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全文转载。获市、省级科研奖10余项,其中2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本研究方向已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年龄优化的学术队伍。本研究方向尤其在民事诉讼管辖权、民事诉讼当事人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司法制度研究方向,其内容为我国目前整个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主要包括民事司法制度、刑事司法制度和行政司法制度。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律师制度、仲裁制度、公证制度、劳改劳教制度等,都面临着较大的改革。因此,加强司法制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方向导师在司法成本、政党法制建设、中国自治法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先后在《求是学刊》、《检察日报》、《东方论坛》等发表论文数篇。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点简介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点设立于2000年,2002年9月开始招生。本专业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4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5人,形成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的导师队伍。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扎实专业基础的、能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涉外企业和新闻出版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专业已形成了现代国际关系、国际生态环境与环境外交、东北亚国际关系、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等研究方向,特别是国际生态环境与环境外交、东北亚国际关系是本专业的特色方向。本专业开设现代国际关系专题研究、国际关系学专题研究、国际生态环境与环境外交、东北亚国际关系、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外环境伦理学、美国研究、韩国研究、当代中国外交、日本研究、欧洲研究等专业课程。

本专业导师目前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山东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十余项,在《世界历史》、《史学月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世界经济》、《外交学院学报》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了《国际关系学》、《国际环境外交》、《韩国问题论丛》、《近现代中韩关系研究》、《韩国地区经济发展论》、《准战争状态研究》、《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震惊世界的大事件》等专著。法学院设有东北亚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

法学院图书资料室专业藏书一万余册,专业期刊50余种,为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2005届毕业生有6位考取了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博士生,其余同学工作在高校、政府部门和涉外企业。

经济学院

西方经济学学位点简介

西方经济学硕士点山东省为数不多的该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本学位点设有西方发展经济学、西方制度经济学、西方数理经济学、西方国际贸易学、西方区域经济学、西方财政税收学、西方产业经济学等七个研究方向,为社会培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的高层次复合人才。

本学位点依托单位青岛大学经济学院设有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图书馆(含:期刊阅览室、图书资料室、电子阅览室)、金融信息分析中心、证券交易分析中心、矶部朝彦金融研究室、青岛大学青啤产业经济研究所等,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构筑平台。为激励在校硕士研究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本学位点还设立了青岛大学潘常雄奖学金、青岛大学矶部朝彦奖学金和青岛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科研基金。

本学位点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教授作为名誉院长和兼职博导,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较为完善的学术梯队,其中,博士导师1人、硕士导师6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3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

近年来本学位点科研水平显著,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国家95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及山东省教委科学研究项目16项,获省级科研奖励成果10项、市级科研奖励成果22项。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2部,自2000年以来在《世界经济》、《经济学动态》、《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仿真学报》、《统计研究》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本学位点注意加强与政府部门和金融系统的广泛联系,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青岛市商业银行、青啤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金融学学位点简介

金融学(含:保险学)硕士点山东省首批金融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金融学科”在1996年被确定为山东省九五重点学科。设有金融理论与政策、行为金融与金融复杂性、金融工程与金融管理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 、货币金融学说、保险学等六个研究方向,满足了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学位点依托单位青岛大学经济学院设有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图书馆(含:期刊阅览室、图书资料室、电子阅览室)、金融信息分析中心、证券交易分析中心、矶部朝彦金融研究室、金融工程与管理研究室、金融经济复杂性系统研究室等,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构筑平台。为激励在校硕士研究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本学位点还设立了青岛大学潘常雄奖学金、青岛大学矶部朝彦奖学金和青岛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科研基金。

本学位点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教授作为名誉院长和兼职博导,建立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导师9人,教授8人、名誉教授2人、兼职教授6人,副教授16人,讲师12人,助教5人;博士后3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0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9人,其余教师全部获得硕士学位。

金融学学科交叉性、融合性强:一是以应用经济学科研究为核心,交叉融合了理论经济学与系统科学,学科的前沿性、交叉性比较明显;二是在研究方法上结合数量分析与系统分析等。自2000年以来在《世界经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仿真学报》、《统计研究》、《控制与决策》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90余篇,先后出版学术著作40多部。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优势突出。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基金、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国家95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及山东省教委科学研究项目18项,获省级科研奖励成果10项、市级科研奖励成果22项。

本学位点注意加强与政府部门和金融系统的广泛联系,立足于青岛市的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先后与海尔集团合作成立了相应的研发机构,与青岛啤酒、青岛市商业银行、青岛颐中集团等合作密切,在学、产、研上探索了一些经验为山东省、青岛市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纺织服装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是青岛大学组建最早、有专业特色的学院之一。其专业教学历史长,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强大的教学,科研能力。纺织服装学院现有四个教学系:纺织工程系、纺织材料与产品、服装艺术设计系和服装工程系。

纺织工程学位点简介

纺织工程学科1993年获硕士授予权,到2005年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1届,共招收全日制硕士生107人,其中在读46人,获工学硕士学位59人,考取纺织、自动化等专业博士13人。纺织工程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功能纤维及纺织品工程实验室及青岛市重点实验室—纤维及纺织品工程实验室,为山东省唯一的纺织工程硕士学位点。在“八五”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本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坚持走教学与研究开发并重的道路,突出现代纺织产业特点,积极开展功能纤维及纤维改性、新型纺织技术及纺织品功能整理的高新技术研究,已形成了稳定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和学术群体。多年来,本学科努力加强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人才梯队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条件完善,集纺织材料、纺织产品及后整理于一体的现代纺织产业教学、研究开发体系。

到目前为止,纺织工程学科有教授10人,副教授30人,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27人,现正寻取引进与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逐渐提高学历层次,以期在“十五”期间实现梯队结构的高层次、高水平。

现有实验场地1500多平方米,拥有一批居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仪器与设备,总值600余万元,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八五”以来,本学科先后发表论文300余篇,承担60余项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多项,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纺织工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五”期间,本学科将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市场经济和科技工作的发展规律,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突出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三大主攻方向,实施技术创新,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到“十五”末,使本学科研究方向和综合实验研究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位点简介

服装系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近几年服装系的教一方面把主要精力倾注到课程建设当中,改进培养方案、优化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引进先进的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100篇论文,出版教材及著作7本,并有多篇获得多种奖励,有一流的服装CAD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及服装功能实验室。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有毕业生2届。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服装设计与工程学位点的发展具体情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为服装现代工艺理论与方法研究、服装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服装科技史研究、服装市场营销与品牌战略研究、功能服装研究等五个。

提高科技含量,利用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是高起点的服装产业,在现有的学术和技术基础上,拔高学科起点,将设计艺术学、传播学、信息工程学和服装学科相结合,这是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服装学科体系,为服装学科的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是有较强的理论意义。青岛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硕士点,在全国同类学科中起步较早,在山东省内也是处于领先地位。

设计艺术学(服装设计方向)学位授权点简介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成立于1985年,1990年创建服装系。在近20年的历程中,服装艺术设计系经历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于2002,拥有山东省唯一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硕士点。

    服装艺术设计系有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辅修表演两个方向。现有专业教师2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讲师17人。具有国外服装设计硕士学位的教师有7人,国内著名服装院校毕业的教师占本系教师的90%。服装艺术设计系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将国内服装教育融入世界服装教育主流。师生的服装设计作品多次在国际、全国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奖,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到目前为止,服装艺术设计系已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成为服装界和服装行业的佼佼者,为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服装艺术设计系为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学位硕士点,投入了大量的教学力量,有资深教授、硕士生导师数名。课程设置吸取国外服装硕士点的优势,又符合国内的特点,设计观念超前,设计思维新颖,形成一套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科技性、逻辑性、思辨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所选用教材有结合国外最新服装设计理论、服装美学、服装市场营销、服装文化、服装技术等教材,对相关的前沿性课程加入部分英文的授课,使之与国际接轨。由于服装时尚性、信息性强的特点,授课中,注重加入信息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理论与视觉的衔接。对国外的信息直接用英文与学生对话,使学生思维连贯,以便增强国际时尚的意识。把服装文化与社会、市场实践的融合,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纺织服装学院具有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包括CAD实验室、服装制作实验室、纺织材料实验室等。学生可以通过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实现自己的设计。

随着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学位点的发展和壮大,我们将在不断的改革和进步中,使服装艺术设计学位点培养出适应现代服装教育和服装产业的新型高级应用人才。

 

美术学院简介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由中国著名水彩画家陶世虎教授任院长,现有教职工70余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1人,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其中常务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美展评委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普通全日制在校生700余人,研究生50余人。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拥有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2个硕士点,9个专业研究方向。其中,水彩研究方向居国内前沿,2004年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又荣获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多人次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国家级和省市级重要展览并获奖,入选率、获奖率和获奖等级位列全省同类艺术院校前列。

学院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富,已在国家级学术展览中获大奖、金奖7项,获其他奖项8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特别是,2004年在由文化部、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共有21幅作品入选并获奖,荣获金奖1项,铜奖2项,优秀奖4项,在同类美术院校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学院硬件设施完善,教学设备精良。教学大楼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学术展览厅500余平方米。学院实验室建设完备,下设电脑艺术设计中心、数码媒体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陶艺工作室、雕塑工作室、水彩工作室、油画工作室、版画工作室及教师创作室等。学院拥有资料室和阅览室,藏书丰富,资料齐全,专业图书、期刊10万余册,其中,外文图书、期刊10000余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美术学院坚持以“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为训导,以“改革、发展、求实、创新”为宗旨,不断地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把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建成一流的美术学院而努力!

师范学院

专门史学科简介

青岛大学历史学专业创设于1978年, 2003年在全国第九次学位授权审核中,专门史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思想活跃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其中博士6人。本学科以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为主要学术内涵,设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两个研究方向,包括古代思想文化与儒学大众化问题研究、近现代思想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区域文化与区域发展研究三个主要学术领域,拥有较好的科研基础,目前承担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有关传统家训与中国思想文化、古代文化望族与近现代文化名人、齐鲁思想文化与区域社会发展的研究已形成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本学科的硕士生导师有:钱国旗教授、赵有田教授、王继训教授、马斗成副教授、于建胜副教授、葛兆富副教授、金家诗副教授,学科负责人为钱国旗教授。

医学院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青岛大学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下设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个三级学科:

1、                   病理学:是山东省病理学教学、医疗和科研的中心之一。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

198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多年来,已经先后培养百余名硕士研究生(含在职),在淋巴组织病理、消化道病理、肺肿瘤病理、肾脏病理、妇产科病理等方面均具有一些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目前,本学科点拥有导师7名;拥有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显微切割仪等。现任中华病理学会委员、山东省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青岛市病理学会主任委员的纪祥瑞教授是目前学科的带头人。希望广大优秀考生踊跃报考,共同为病理学的发展而努力。

2、                   病理生理学:自1994年成为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培养点以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人,

5名硕士生导师均为本学科的学术骨干,其中2名是国外毕业的博士,一名是国外归来的访问学者。目前本学科主要有3个研究方向:①神经内分泌和基因调控研究:负责本方向的徐珞副教授是学科目前的带头人,曾留学比利时鲁汶大学胃肠研究中心,2003年获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学位。在国内工作期间从事神经肽与神经疾病和胃运动调节的研究。留学期间主要从事胃肠激素作用机制及基因表达的研究;②肿瘤机制研究:主要从肿瘤相关基因表达和蛋白质作用途径以及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等不同方面对有关肿瘤机制进行系列、深入的研究;③脑缺氧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主要从航海医学和新生儿脑缺氧两个不同方面对脑缺氧后的机能和代谢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有关预防措施及其机制。

病原生物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青岛大学病原生物学专业始于青岛医学院微生物学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198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始建于1948年青岛医学院建院初期,先后在学科创始人、我国老一代微生物学专家、国家二级教授田浩泉教授和著名医学病毒学家邵济钧教授的带领下,多年来致力于医学病毒致病机制、实验室诊断等方面的研究。1997年以来,在现任学科负责人王斌教授带领下,在保持原有研究特色的基础上,开展了医学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经过学科的整合调整,于2003年批准为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学科点主要依托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免疫学教研室和寄生虫学教研室,另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挂靠在该学科点。学科现有副教授以上教师15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分别为王斌教授(研究方向为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药物),高美华教授(研究方向为分子免疫学)和葛银林教授(研究方向为基因治疗),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主要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外留学工作经历,本学科下设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近5年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近百名。

学科多年来致力于病毒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药物、分子免疫学、基因治疗、病毒致病机制、寄生虫分子生物学、病毒实验室诊断和疫苗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近20年来在人类巨细胞病毒的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2002年以来,通过整合学科点原有研究方向,开拓了疾病相关蛋白质组学、生物工程药物等研究,获得实验室专项设备建设经费近700万元,拥有约1000平方米国内一流的专业化实验室,可以完成基因的分离、改构、重组、基因工程的表达、活性产物的测定,病毒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分子免疫学、基因治疗、天然活性物质分离、功能基因分离鉴定、从蛋白质组学的水平分析筛选新的疾病标志物等研究工作。

经过数十年的积淀和建设,青岛大学的病原生物学专业学科点已成为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特色明显、学术队伍梯队合理,研究水平居于国内高等院校先进行列的重点学科。有一支学科交叉、年富力强、学术思想活跃的研究队伍,近5年来累计获得的科研经费超过400万元,承担了包括科技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基金、山东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一批高层次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有10多篇被SCI等国际权威机构收录,在基因工程药物领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

儿科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儿科学硕士点自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委重点建设学科,1996年被确定为青岛市重点和特色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19名,研究方向涵盖小儿外科各个专业和小儿内科11各专业,已毕业研究生50余名。研究生导师除附属医院小儿内外科的专家教授外,还包括青岛市儿童医院、青岛市立医院和青岛海慈医疗集团的儿科专家。儿科学硕士点目前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

1、小儿外科: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是山东省教委的重点学科,集小儿外科学的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是胶东半岛最大的一家小儿外科疾病研究与治疗中心。十余年来共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近二十名,现有床位30张,医师8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2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4名,主治医师(讲师)2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等研究任务,在小儿肝胆外科和小儿恶性肿瘤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本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小儿纤维胃镜、小儿膀胱镜,多媒体电脑及相关设备,另具备早产儿孕育箱、远红外抢救台等设备。儿科研究所具有较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条件和基础,儿科研究所所属的小儿外科研究室,具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及器材。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临床实践机会及完备的科研条件。

2、小儿内科:附属医院小儿内科现由三个二级科室(普通儿内科,小儿血液科和儿童保健科)组成,床位47张,医师26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6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2名,主治医师(讲师)7名,住院医师(助教)1名,月门诊量平均3150人次,每月住院病儿约150人次。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还承担胶东半岛儿童疑难危重病例的抢救和会诊任务,并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及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是山东省东部儿科医疗、教学、科研的中心。儿科研究所固定资本总值达150余万元,具备多种高精尖设备,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①普通儿内科在小儿遗传代谢内分泌病,新生儿疾病,小儿肾脏病,小儿免疫性疾病,小儿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小儿神经系统和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在省内国内有一定影响。②小儿血液科主要从事小儿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诊治,并于1993年成为全国小儿血液病制订诊疗方案的单位之一,尤其是在小儿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诊疗方面达国内领先水平。诱导缓解率达98%以上,5年无病存活率达70%以上。③儿童保健科主要开展儿童体格发育和神经精神发育评价,营养与喂养指导,发育性疾病的诊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诊治等方面的工作,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肥胖症的诊治方面亦有丰富经验。

耳鼻咽喉科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耳鼻咽喉科学硕士点自1986年开始招生,现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其中附属医院7人、附属青岛市立医院2人、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2人、青大艺术学院1人。导师中5人次兼任山东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等专科学会副主任委员,8人次兼任《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等国家级和省级耳鼻咽喉科学专业期刊编委。结合现代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发展趋势设5个主要研究方向。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韩德民教授兼任首席医学专家。

一、研究方向

1、耳科临床与听力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耳科临床疾病及手术、人工耳蜗植入术的相关解剖及影像学研究、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治疗。

2、鼻科学及鼻内窥镜技术:主要进行鼻内镜手术及鼻眼相关外科、前中颅底外科、鼻变态反应等的研究。

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主要进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4、医学嗓音:喉部及全身疾病导致的嗓音功能障碍、艺术嗓音、慢性咽炎的中西医治疗等。

5、咽喉肿瘤与头颈外科:主要将基础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研究喉癌、喉咽癌的喉功能保全手术和综合治疗、晚期头颈部肿瘤的切除和重建、头颈部肿瘤的早期诊断等。

二、课题与成果

目前承担山东省卫生厅计划课题5项、青岛市科技局计划课题9项、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合作项目2项。近年来平均每年有3项课题通过鉴定,每年在国家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约20篇,连年获得市科技进步奖。近年来主编或副主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断和治疗》、《实用耳鼻咽喉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技巧》等专著8部,参编包括《鼻科学》、《咽科学》、《喉科学》等大型高级参考书在内的专著20余部。

妇产科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青岛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学,始建于1900年德国初建之胶澳督署医院,设妇科,1914年11月设立产妇人科。1946年3月成为山东大学附属医院后,正名为妇产科。1976年,妇产科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科室发展与今已有床位100张,其中妇科产科各50张。医师42名,研究生占83.8%,其中博士生3名,在读博士生3名,出国学习5人。45岁以下医师均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

妇产科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宫腔镜、腹腔镜、彩色B超2台,液基细胞涂片系统及远程胎儿监护等。目前学科发展方向为:妇科肿瘤专业、宫腔镜、腹腔镜专业、妇科内分泌专业、计划生育专业、宫颈疾病、B超下介入治疗、围产医学及优生优育等专业。每个专业有个专业组所属床位,并有副高级以上医师、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分别负责病房和门诊工作,同时负责个专业的医疗、质量、科研和教学工作,各研究专业、方向明确且稳步地向高层次优势专业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妇科肿瘤专业2002年被聘为青岛市卫生行业特色专科,且各专业的医疗水平均达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名,研究生论文在《中华妇产科杂志》发表20余篇,核心期刊20余篇。

近几年来承担国家教委课题1项,省自然科研基金1项,厅市级20余项;或国际科研成果奖1项,省级科研成果奖3项,市级科研成果奖7项;科研论文发表200余篇,著作5部。

护理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本学科分为4个优势学科方向——危重监护、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和护理教育学,共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3人,其中8人曾到日本、美国、荷兰、韩国、以色列等国家进修学习。各学科学术带头人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科研项目2项,省、市政府资助项目7项,科研经费累计76万元。有三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3项成果获国家发明获实用新型专利。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下设两个三级学科:

一、体解剖学:青岛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为伴随医学院建立而最早设立的基础学科之一。学科成立伊始,在我国第一代著名解剖学工作者、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沈福彭教授的带领下,老一代解剖学工作者们从课程建设、教材选编、标本收集和制作到实验室建设,一点一滴,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医学院优势学科和省重点学科,并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在科研上,经过多年的奋斗,成功实现了从大体解剖学向微体解剖学甚至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的转变,建立了省内领先的神经解剖学研究室,并根据学科的发展,确立了四个专业研究方向:1、神经解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角膜的神经分布,视运动障碍的原理,弱视治疗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神经酞的生理与临床等。在此研究领域里得到了国家卫生部、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卫生厅等的资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影像解剖学,自1986年起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国内开展这项工作较早的单位之一。先后发表了20多篇影像解剖学方面的论文。本研究方向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脊柱影像解剖及诊断:关节影像解剖、病理及诊断:小气道病变HRCT与病理对照:颅脑影像断层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等。3、临床应用解剖学:主要建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先后承担山东省及青岛市多项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20 多篇。4、淋巴免疫学:着重于淋巴系的发生发育、形态结构与功能(着重于运输功能和免疫功能)、淋巴系统的分子生物学及淋巴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先后得到日本文部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基金等的资助。研究成果曾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奖。现已发表有关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

二、织胚胎学:导师组成员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年富力强,科研能力强,其中多位导师曾经出国进修学习。多年来主要应用细胞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培养及其光电镜方法,进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省教委资助及其国际合作课题的研究10余项,在国内、外相关杂志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六十余篇,有的被SCI、CA等收录。部分论文和成果获山东省科委的科技进步奖、省教委理论、应用成果奖,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目前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    胚胎神经管发育及其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研究。2.    海洋活性物质的生物学活性和干细胞的培养、诱导分化的研究。3. 神经生物、特别是胃肠神经系统的研究。

口腔临床医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青岛大学医学院口腔系于2000年建立,2001年开始每年招收5年制本科生40名,目前是山东省卫生重点学科,国务院硕士学位授权点,卫生部国家级口腔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及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项目推广单位,是山东半岛口腔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及人才培训中心。该系设有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四个临床教研室与临床科室,以及口腔种植中心、口腔修复工艺中心和口腔医学研究室。现有教授和副教授20余人,95%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学及医疗设备精良,拥有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鼻咽显微镜、颞颌关节镜、微动力系统、语音频谱分析仪、超声、激光诊治系统、水平研磨仪、金沉积、及全套铸造烤瓷系列等先进设备。硕士生培养

1997年口腔科成立硕士点,至今共招收硕士研究生70余人,毕业研究生41人,其中统招研究生20人,在职研究生21人。毕业研究生中考取博士8人,去美国加洲大学深造1人,日本东京齿科大学进修1人,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1名。在国家级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生论文20余篇,2人参编《口腔颌面部肿瘤基础研究进展》,6人参编《口腔疾病防治与保健》等书,1人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生论文。

目前,口腔系已形成了唇腭裂序列治疗、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颌面部肿瘤、牙种植,牙周病、黏膜病、修复材料力学、正畸材料力学、错合畸形等研究方向。科技成果丰硕,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级科研项目21项。培养了包括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在内的大批各层次的人才,是集临床医疗、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一流学科。

近年来,获得国家卫生部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教育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鉴定课题十余项,其中国际先进12项,国内领先2项,国内先进1项。获得专利4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5部。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点1998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依托我校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临床新兴学科,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发展迅速、十分活跃,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的具有其独特应用目标的学科。本学科是我校的特色学科同时也是山东省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已连续五届被选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校际会的常务理事单位。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谭齐贤教授被选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检验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检验分会血液学学组及临床基础检验学学组的组长,被聘为《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医学检验进修》杂志、《医学教育》杂志的编委。我校的医学检验专业办学的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为我省医疗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其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合理。实验室条件完善,科研经费及教学经费充足,科研水平高,教学手段先进,其整体学术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前列,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在学科带头人谭齐贤、刘成玉教授的带领下,学科组已建立了以血液病的实验诊断和血栓前状态研究为主的两大研究方向,连续多年获得山东省、青岛市科技进步奖,同时在教学及教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两位教授均主编过卫生部规划教材及卫生部视听教材和CAI课件,曾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奖等大的奖项,同时多次获得青岛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专业课程设置合理,适用性强,生源充足,学生毕业考博率、就业率及就业层次均有一定的优势,这也为学科点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麻醉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麻醉学科共有麻醉科医师40人,ICU医师7人,麻醉科及ICU护士共18人,设有独立的护理单元。医师中博士2人,硕士22人,教授5人,副教授7人,主治医师26人。承担27个手术台所有专科的临床麻醉,月手术量1000余例,年麻醉量逾万例,其中心脏手术近500例。PACU和ICU病床12张,日周转术后病人20余例,ICU月收治重症病人20余例。疼痛门诊月诊治病人100余例。学科点共有硕士生导师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学位2人,留学归国1人,硕士学位4人。现每年招收统招研究生4~6人,在职研究生3~5名。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与自体输血的临床研究及新技术开发处国内先进水平,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展了稀释式自体输血技术,并在国内较早引进全自动血液回收技术用于临床,开展术中出血的回收再利用,进行了自体输血对手术病人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麻醉科同时承担体外循环灌注管理,围绕心肌保护、体外循环中的血液保护进行了多项的相关研究,处省内领先地位。近几年,成功开展了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2003年来新确定的研究方向:“全身麻醉药物相互作用”,以靶控输注静脉麻醉(TCI)与脑电BIS监测相结合,已进行了系列性研究:“不同靶浓度的丙泊酚对异氟醚有效浓度BIS50的影响”及“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丙泊酚有效靶浓度的影响”。

近年的研究课题主要有:麻醉与脏器功能保护;不同麻醉技术(药物)对肿瘤病人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体外循环与全身炎症反应;围术期输血对手术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胸部硬膜外麻醉对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等。获各项科研奖励共11项。其中山东省医学科技奖1项,省教育厅奖励4项,青岛市科技局3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6项,其中山东省卫生厅3项,青岛市科技局3项,目前承担科研经费合计16万元。

免疫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医学免疫学既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又是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免疫学科1987年从微生物学科分出,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目前免疫学科不仅具有独立的硕士点,而且与微生物学联合成为病原生物学博士点。

1、  学术梯队: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6人,出国留学人员2人,博士导师2人,硕士导师5人

2、   研究方向:

(1)         分子免疫研究:学术带头人:高美华教授,博(硕)士生导师。重点进行肿瘤患者IL-2基因,TNF基因表达及CD59基因突变与糖尿病血管增殖症的相关性研究。现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卫生部、省自然基金及山东省厅局级项目共7项。经费约50余万元。目前正采用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突变、基因克隆、转基因、构建真核表达系统进行多种免疫基因表达、蛋白质糖基化及生物活性研究。已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2)         病毒免疫:学术带头人:王斌教授   重点研究a、HIV env基因V3区序列测定、基因表达克隆的构建及分子生物学研究;b、乙肝病毒DNA损伤修复的遗传学研究;c、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机制研究;d、HCMV-IgM,IgA酶标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3)         血液免疫:学术带头人:赵春亭教授   重点研究a、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制备;b、重组白细胞介素-2对白血病骨髓的体外净化作用;c、纤维蛋白A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sIL-2R受体作为肿瘤细胞负荷的指标。

3、   科研情况: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省自然科学基金五项(高美华、王斌、赵春亭),国家卫生部课题三项(高美华、王斌),山东省省教委课题两项(高美华、赵春亭),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一项(王斌),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项(王斌),累计经费120万元。获得各项奖励九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五项,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2篇,其中6篇论文被SCI、EI录用。出版专著8部。

 

学科带头人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及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该硕士点学术梯队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科研经费充足,仪器设备先进,具备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良好条件。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十余人。欢迎全国各地学子报考免疫专业研究生。

内科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内科学专业学科点已有百年历史,教、研、医各项工作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现本学科点有8个专业(三级学科),全部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心内科为青岛市重点学科,消化、内分泌科是青岛市特色学科,内分泌科是全国临床药理学实验基地。本学科具有雄厚的人才优势,各学科间既独立发展,又相互合作,具有6个专业研究室,科研条件较好,年富力强的高学历人员已成为各科学术带头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   内科: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 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为青岛市冠心病治疗特色专科,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雄厚的技术力量。 目前共有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35人,专业方向包括介入治疗专业和非介入治疗专业。其中介入治疗专业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和电生理专业、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专业等;非介入治疗专业包括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等。

2、   化内科:成立于1960年,1997年被评为青岛市首批特色学科。除承担消化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外,主要开展消化道内镜介入治疗和超声下肝介入治疗。在胃病(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 形成两大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

3、   呼吸内科:长期从事呼吸衰竭的防治研究,在省内率先应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衰竭,开展多种呼吸模式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并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术救治呼吸衰竭,取得优异成绩,在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同时开展间质性肺病、哮喘、肺栓塞、肺肿瘤的研究。

4、   液内科:始建于50年代,于1981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硕士学位点,是青岛大学医学院最早的硕士点之一,已培养硕士生50余名。有三个研究方向:血液恶性肿瘤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检测的研究。在疑难杂症的诊治、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的化疗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   传染病:由青岛市知名的传染病、肝病专家教授组成。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5人,享受政府特贴、市级拔尖人才1人,局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梯队结构合理,实验室设备先进。十多年来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先进的研究技术与手段,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乙型肝炎为主攻方向,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课题,现有在读研究生7人。

6、   内分泌与代谢病:2000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内分泌科被美国世界健康教育基金会(HOPE)确定为全国糖尿病教员培训基地(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002年被确定为青岛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内分泌科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室,逐渐建立了酶免室、生化室、分子生物学及免疫研究室、细胞培养室和碘测定室,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等临床科研设备,开展了甲状腺系列,糖尿病系列,肾上腺,垂体、性腺等激素和十余种自身抗体的测定,开展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为临床诊疗疾病、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条件。

7、   风湿内科:始建于1998年,为青岛市最早创建开设的风湿免疫学科,是我院起步较晚、起点较高的一个学科。现设有门诊和病房,门诊有专家常规坐诊,病床20张,年门诊量逾万。病人来源覆盖山东半岛及周边地区,病种全面。成功救治多例疑难、危重病例。学科带头人王吉波,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免疫学会终身委员,中华风湿病学会山东省分会副主任委员,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对免疫学和风湿病有深厚造诣,在业界及社会中有良好的声誉。现已毕业研究生1名,在读5名。科室ICU和实验室正在筹建之中。

8、   肾内科: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自建科以来,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治水平,以及各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承担胶东半岛疑难危重抢救会诊任务,综合实力属省内领先水平。目前透析中心的规模、常规透析人数、年透析例次、单机年透析例次、透析病人平均存活率均居国内先进水平。每年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现有在研课题5项,鉴定国际领先课题1项,国内领先课题1项,获青岛市科技进步3等奖1项。现有硕士导师三人

皮肤性病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自1978年首批硕士培训点招生以来,坚持科研、临床、教学的全面教学方针,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硕士毕业生,现在已遍布全国各地。科内共有硕士生导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拥有博士学位者2人,硕士学位者8人。近5年获各项科研奖励共7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2项,市级奖励4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6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著l部,获得发明专利5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共1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

    自五十年代起,本科职业性皮肤病尤其是海洋职业性皮肤病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在艾滋病高危人群的研究、综合治疗瘢痕疙瘩、真菌感染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银屑病综合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研究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本学科在国内著名皮肤病专家穆瑞伍教授的带领下培养了一支作风严谨,临床基本功过硬的专家梯队。科内诊断检测及治疗手段齐全、规范,拥有配套的真菌、病理、性病及过敏原检测实验室,拥有SIGMA紫外光治疗仪、免疫荧光显微镜、微波治疗仪、过敏原检测系统等先进设备,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皮肤科病房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病房之一,承担着胶东半岛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及会诊工作。几十年来挽救了无数危重患者的生命,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同时也为国内及省内培养了大批皮肤科临床医师。

神经病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创建于1962年,于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94年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我院首批重点学科,并与2000年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验收;2001年成立了神经康复中心及神经科第二病房。在40年的历程中,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以及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神经科已发展成为在省内乃至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科室,是山东省,尤其是东部地区神经病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全科人员素质高,科研意识强,学术气氛浓厚。

神经病学教研室自1981年韩仲岩教授招收脑血管病硕士生以来,学科队伍不断壮大,现已能培养脑血管病、癫痫、神经肌肉疾病、神经康复等方向的研究生。迄今已培养统招研究生100多名,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30余名,其中不乏出国深造及考取博士研究生者,有些正在国内著名的神经病临床及科研单位担任学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神经病学教研室现有导师 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拥有博士学位者 5人,拥有硕士学位者 8人。近五年获各项科研奖励12项,其中省部级奖励 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6部,出版译著2部,出版教材 1部。目前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合计 120万元。目前,神经病学教研室在新一代学科带头人谭兰主任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再创辉煌,学科向着水平更高、方向更全的方面发展。

神经病学研究方向如下:(1)癫痫病的防治研究:自80年代开始,从神经电生理,神经遗传,神经免疫,神经生化和动物模型等方面对癫痫进行研究。采用综合疗法,先后诊治癫痫患者达20000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脑血管疾病:对脑血管病进行了系列研究,尤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凝状态的研究、脑缺血后神经元死亡机制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取多项成果。参与研制国内第一种治疗脑血管病的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及其换代产品甘糖酯的研究。近年来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严重脑血管狭窄取得重大突破。(3)神经肌肉疾病:对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4)神经康复:对脑血管病急性期康复的系列研究及康复对脑血管病疗效的系列研究目前达省内领先。

神经生物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2000年批准成立神经生物学硕士点,包括神经生理、神经解剖和神经药理,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老年神经元变性疾病发病机理,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修复机制,中草药有效成分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2001年又成立了山东省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开展从基础到临床的深入研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信息大分子——核酸和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规律的学科,是其它医学基础学科发展的基石。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向医学基础各学科的渗透,从而不断产生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分子生物学已成为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主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它将是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内的核心科学之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是青岛大学医学院主干学科之一。该学科集中了我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优势,在科研上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多年来本专业一直从事核酸结构与功能、蛋白质(酶)的纯化与功能鉴定、基因工程抗体蛋白的制备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有四个研究方向:1、基因治疗;2、基因表达调控;3、蛋白质与分子酶学;4、肿瘤治疗机理。本学科设有基因治疗研究室、蛋白质研究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和同位素室。具备供教师和研究生使用的多种仪器设备,如:凝胶成像系统、PCR仪、CO2培养箱、Nikon倒置显微镜、低压纯化系统、超净工作台、真空冷冻干燥机、高速离心机、荧光分光光度仪等。常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能顺利完成。

该学科科研层次高,学术梯队力量雄厚。有高级职称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本专业已完成省、厅级科研课题8项,目前还承担2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基金,1项卫生部基金、以及山东省科技厅、教育厅、省卫生厅、青岛市科技局等科研项目共8项。发表论文32篇,其中国际著名杂志10篇,均被SCI收录。出席国际会议3次,国内会议20次,各种学术著作9部。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青岛市科技奖一项。因此,本专业具有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良好条件。

外科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本学科点自40年代后期就有专业分工,逐步形成了普外、肝胆外、骨外、泌尿外、心胸外、神经外、烧伤外、整形外等8个三级学科专业组,全部为硕士生培养点。冯雁忱、沈福彭、胡有谷等老一辈外科专家为各科室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学科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通过多年的学科建设,人才梯队日趋合理。学科目前配备有骨科研究室、神经病学实验室、中心实验室等,其中骨科研究室1998年经省卫生厅批准成为省骨创伤研究所,为今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学科近年来完成科研课题20余项,目前还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山东省及青岛市科研课题40余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1.        普外科:为青岛市重点学科,设有胃肠和乳腺外科两个病区,普外科目前初步建立了疑难危重胃肠外科、微创外科、胃肠肿瘤外科、肛门疾病外科、疝与腹壁修复外科、乳腺外科六个学科发展方向。建立了山东省内首家、长江以北规模最大的临床营养治疗中心。

2.        肝胆外科:1986年成为硕士研究生授权点,在2002年被确定为青岛市重点学科。学科整体水平目前已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是山东省东部肝胆外科和血管外科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心。科室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具有强大的科室凝聚力。现承担省市科研课题10项,近10年来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1999年成为省级“肝胆外科基础与临床新进展讲习班”继续教育基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冷希圣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受聘为科室首席医学专家。

3.        骨外科:成立于1947年,是198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现已培养硕士生60余名。1995年被山东省卫生厅确定为重点学科,是山东省首批10个重点学科之一。1998年成立了山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2000年被定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使青医附院骨科成为目前山东省内仅有的两家既是重点学科又是重点实验室的科室之一。科内现有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肿瘤外科、修复重建外科、创伤骨科五个专业组。

4.        泌尿外科:拥有配置一流的泌尿外科-生殖医学实验室,各种先进的腔内微创泌尿外科器械。与国内外许多国家及地区代表尖端泌尿外科水平的科室建立广泛的联系。有泌尿和男生殖系统肿瘤、男科学和男性生殖医学、微创和腔内泌尿外科、器官移植-肾移植四个学科发展方向。

5.        心胸外科:①心外科: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是山东省东部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和研究中心,承担着青岛地区绝大多数心血管外科病人的治疗任务,是青岛市的特色学科和医院的重点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本科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每年开展近500例心血管外科手术,手术成功率〉98%。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整体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在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和冠心病的外科治疗以及大血管病的治疗等多个领域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②胸外科: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于1998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已培养硕士12人,在读硕士5人,目前有硕士生导师2人,招收临床型和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临床型以胸外科基本操作技能及临床综合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科研型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二:1.胸部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2.肺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目前我科胸部肿瘤的手术及综合治疗在国内先进、省内领先;在省内率先开展胸部外科微创手术治疗;在胸部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肺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已形成固定的研究方向。

6.        神经外科:青医附院神经外科专业始于1959年,是山东省最早成立的神经外科之一。90年代以来,随着微创神经外科和介入治疗技术的普遍开展,神经外科的临床技术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科研及教学方面也得以全面发展。1999年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授权点。近年来,形成了以“神经外科微创治疗”为特色的专业科室,相继成立了“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心”和“神经外科微创治疗中心”,2002年被评为“青岛市卫生行业特色学科”。

7.        烧伤外科:设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临床医院即青岛市市立医院,该院救治大面积烧伤始于1958年,几乎和国内各大烧伤治疗中心同时起步。1980年创建了烧伤整形专业。

8.        整形外科:青医附院医学美容整形中心为全国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青岛分会所在地,是省内最大的专业性医学美容中心。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点简介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日益加剧和知识迅速更新的世纪。面对加入WT0和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挑战,中国企业面临困难大、机遇多的复杂环境,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者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国医疗市场环境与竞争势态瞬息万变,公立医院的并购、重组与改制,民营医院雨后春笋版的涌现,国外资本的大量涌入等等,使拥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医疗市场正成为群豪逐鹿的舞台。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民众的人权意识、保健意识逐渐提高,对医院医疗服务整体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一系列卫生法律、法规政策的相继出台,在民众做出的日益分化、集中的意愿选择中,中国医院真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新世纪的医院管理者,管理知识的更新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个人与团队的当务之急。了解与应对不断涌现的医院管理的新变化,己成为今日中国医院管理者密切关注的课题。新世纪的医院管理者应该探讨中国医疗市场的变化,应该深入研究医院改革的方向、医学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医疗保健的需求,更应该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最新发展。

    我们的宗旨是立足中国医院管理这个领域,放眼世界,带着开放的胸襟,谦虚的心态,迎接、吸收、探索和传播世界上最新的管理知识、理念与实践。通过搭建这个高起点的平台,我们将着力于高级职业院长的培养,着力于医院管理者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能力的提高,着力于打造卫生事业精英的基地。为医院管理者与追求者提供一个终生学习与经验分享的渠道。

当前,医院管理者多数是医学专家出身,虽然在领导岗位上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对现代管理知识的掌握还欠缺系统和全面。因此,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点就医疗系统(集团)的卫生资源重组与利用,医院薪酬改革与绩效评价,医院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方向展开研究。专业课程在兼顾医院管理硕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应掌握的前沿知识的同时,强调医院管理的领导艺术与方法,开设有高级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与医院投资决策、医院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医疗机构服务运作与质量管理、医院领导与管理心理学、卫生政策分析、医疗市场运营与管理、医院危机与风险管理等主干课程。研究室拥有以苗志敏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具有高度进取精神的师资和管理队伍,拥有多年与国内外著名学府密切合作的关系,还将通过多种渠道开办高层次的研讨培训课程和安排医院管理的具体实践,以进一步丰富课程的内容。在授课上,硕士点将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在互动、沟通与体验的欢愉中,体现我们高度的敬业精神、积极的探索精神、对现代化医院活动的深刻理解力和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眼科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眼科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研究生授权单位,1998年又获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山东省最早的一个眼科学博士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成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悠久历史,从眼科奠基人潘作新教授开始就成为山东东部地区的眼科中心,并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发展成为专业齐全的临床科室,为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有青岛市重点特色专业(玻璃体视网膜病)。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眼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科研仪器,为临床、科研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眼科人才实力雄厚,23名医生中获硕士学位的17人,博士学位5人,现有硕士生导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科室人才梯队合理,按照专业分工,各自负责眼科的不同专业,主持不同的科研方向,形成了青医附院眼科的专业特色与技术特长。

眼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目前,眼科临床有5个重点专业(眼病理、眼底病、角膜病与白内障、青光眼及斜视弱视),都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现有2个重点研究室,即眼科病理、斜视弱视研究室,尤其是眼科病理研究室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较大的研究室之一。眼科科研成果显著,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委、教委、卫生厅及青岛市科委等科研项目。98年以来获省部级奖10余项,其中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省教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眼科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中华眼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及国外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被SCI收录的有5篇、CA收录2篇、MEDLINE收录5篇。主编和参编出版专著10部。

眼科教研室有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我省乃至我国具有影响的教学基地。自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共培养硕士生85名,已毕业50名,毕业论文均达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分布于国内、外眼科界。现已招收博士生21人,毕业5人。眼科教研室重视和支持年轻医生的培养,现已逐步达到研究生化、博士生化,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首屈一指人才资源、优良的学术交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决定了我们的眼科既有天时又有地利,是地处北京和上海之间,居全国领先水平的眼科医疗、教学、科研基地。

药理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青岛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2003年被批准为“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在编人员15人,教授5人,青岛市专业拔尖人才1名, 硕士导师6名(其中博导1名),留学归国人员4名。承担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七年制双语教学等药理学课程教学。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44名。

本学科自50年代由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国家一级教授徐佐夏博士创建以来,在历代孙世锡、闫应举、邵伯芹等主任教授领导下,发挥沿海青岛海洋科学城地源优势,逐渐形成侧重海洋药物研究的学科特色。学术带头人岳旺博士,青大A1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研室主任兼药学系主任,王蕾博士任副主任。我室新药研发是“青岛市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的主要部分。本学科分四个研究方向:

1.        神经药理:利用点燃(kindling)等动物模型研究内源性活性物质、递质、第二信使等参与神经与精神活动的分子机制并从事海洋新药研发。

2.        心血管药理:研究海洋药物和中药天然成分,如海洋新药贻贝多活素、扇贝多肽及多糖在抗氧化、抗心肌缺血、抗血栓和降低血脂作用及其毒理学。

3.        抗炎免疫药理:研究海洋药物及其它有关中西医药物抗炎免疫作用及机制。

4.        抗衰老药理:通过电生理、细胞培养及神经解剖学方法的联合应用,侧重海洋活性物质对老化疾病的研究。

本学科加强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青岛大学重点教研室和省重点学科,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近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卫生部、省、市科委科研基金等17项,纵向科研费157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基金7项,还承担国家“937”和“863”等科研项目,横向科研费146万元,近年在《Eur J Pharmacol》、《Hypertens Res》、《药学学报》、《中国药理学报》、《中国海洋药物》等期刊发表论文103篇,SCI收录17篇,申报专利6项,获国家级医药学科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共5项,厅局级9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教材7部,获企业资助100万元,邵伯芹教授的贻贝多活素胶囊已经科技部鉴定,成果正在转让,初步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

遗传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医学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原生物学教研室)成立于1956年,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遗传学专业硕士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4人,其中6人考取博士研究生。

挂靠在本教研室的“医学遗传学研究室” 成立于1993年,是我院的重点实验室。自"八五"期间以来, 本研究室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研究手段, 以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遗传病、肝病、恶性肿瘤等难治性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攻方向,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得到了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的的重视和高度评价, 获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医学遗传学研究室”初具规模,下设 “分子遗传实验室” 、“细胞遗传实验室”、“细胞工程实验室”等。"八五"期间以来,本研究室形成了以肝病的遗传学研究、遗传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和疾病基因组学为特色的多个研究方向,共计承担和完成了17项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获奖14项,其中省级成果奖6项。有3项专家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一项省教委资助项目专家一致评定为"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有三项内容均系" 国际首创";中国科学报等五家报纸先后报道。人民日报等两家编辑部特邀发表文章。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发现者、美国费城人类肿瘤学副主席Blumberg B.S.博士教授等24个国家70多个研究所(室)同行给以高度评价。有2篇文章收入《 现代世界文献集》目录, 一篇文章收入《中国科学》目录。检索SCI,国外有20余篇文章引用。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有3篇登载在国际杂志上,发表在国内著名杂志上的有30余篇。

"八五"期间以来,由本学科人员任主编,仅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遗传病学》等专著4部,共计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和教材20余部,其中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国家重点建设教材)3部

本硕士点人才济济,梯队合理,现有技术人员11人,其中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2人,副教授3人,硕士学历以上6人。有3位教师评为省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带头人培养对象;省卫生厅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省科技教育新秀。有2人担任两种国家级学术刊物的编委,在国家级学术团体组织担任理事和常务理事的2人。

董孝咏教授、刘淑芳副教授曾先后任本教研室主任。现任主任为王培林教授,副主任为王修海副教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自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授权点,迄今已招收16届,共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人。1992年医学营养学被评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实验室,并逐渐形成4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基础营养与营养分析、应用营养、营养资源与食品科学、中医饮食治疗与保健。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其中半数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绝大部分具有硕士学位,3位具有博士学位,另有1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有留学回国博士后1人;此外有1人担任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1人担任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理事,1人担任中国诱变剂学会理事,另有1人担任山东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等。目前在研课题3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23项,横向课题2项,其他研究课题6项,累计科研经费达人民币561.61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8篇被SCI收录,国外杂志发表10篇,国内核心期刊10余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人次;获奖项目7项;科研成果推广6项,获经济效益达83万元。

基础营养与营养分析是人类营养研究的基础,本室在该方向有一定优势,曾承担过电离辐射营养学、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膳食钙及硒、锌、铁和牛磺酸为代表的营养功能与免疫的研究,参与并完成的我国事物营养成分表是本方向在“八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成果,目前正在承担膳食纤维的制取及其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膳食纤维不同成分对预防大肠癌的作用研究。

孕妇营养状况的分析和营养改善是本学科应用营养学的重要内容。本方向学科带头人于1999年10月申请获准NESTLE FOUNDATION国际基金会的资助,先后将分两期开展我国孕妇营养状况及其营养干预的研究,一期经费为8.5万美元,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分析工作已结束,目前已撰写出论文5篇,其中有3篇论文将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二期营养干预项目2002年获批准,孕妇营养改善的研究经费达到12.96万美元。该课题的实施为贫困地区孕妇贫血状况的改善作出重要贡献。

依托海洋优势,进行海洋营养资源的研究是营养资源方向的重要特色,形成了以重点研究海洋生物和植物多酚对细胞生物大分子损伤的防护和心血管活性等生物学功效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葡多酚的制取、测定及其抗氧化、抗辐射、抗突变、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研究,并获省教委、市科委奖两项。“我国远洋船员航海营养状况及其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获交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研制和开发了“海乐”牌航海营养保健饮料,“葡萄籽油降血脂保健品研制”和“美基果多酚”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创经济效益53万元。现承担课题3项。

研究生培养方面,在导师的指导下,许多研究生的论文课题是国际合作、国家自然基金的分课题,毕业论文有多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有的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毕业研究生中,3人考取博士,6人留校任教,另有多人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攻读博士后,并在营养专业领域作出显著成绩。学科带头人马爱国教授有多次国外留学经历,具有国际先进研究室的工作经验,熟悉本专业最新进展,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方面起了极大的作用。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目前下设三个三级学科:

1、   放射科: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是全国最早创办医学影像学系和硕士研究生点单位之一。拥

有数位闻名全国的影像学专家,先后培养了四十多名硕士研究生。科内分骨关节、神经五官、胸部、腹部和介入放射学等五个专业组,在省内医学影像界具有领先地位。其中骨关节影像诊断走在全国的前列。MRI脑功能成像、水成像、骨髓及骨关节弥散成像系列研究,小肝癌、肺癌螺旋CT早期诊断和诱导穿刺活检等技术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内拥有全套进口的先进影像检查设备和传输设备,包括GE 1.5T磁共振一台,双层、八层和十六层螺旋CT三台,CT 定位机一台,DSA两台,数字胃肠机、摄片机和透视机六台,以及PACS系统。其中GE Signa MR/itm1.5T磁共振、GE十六层螺旋CT和PACS系统等均为国内最先进设备之一,能开展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在内的各种影像学检查,实现了图像的数字化和无胶片化。

2、   医学科:青医附院核医学科始建于50年代末,是国内创建核医学科最早的单位之一,是集放射性核素

显像、功能检查、核素治疗和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以放射性核素显像和放射性核素治疗独具专业特色的、在省内及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综合科室。1994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现已培养研究生10余名。该学科拥有一批先进的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具有美国GE生产的Millennium VG with Hawkeye system 双探头SPECT 1台,法国产Sophy单探头SPECT 1台,美国GE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1台,核多功能仪1台,核素125I碘种籽源组织间植入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等大型仪器,目前正在引进PET/CT和回旋加速器等先进设备。现承担山东省卫生厅课题1项,市科委科研课题1项,青大教学课题1项。参编医学专著10部,副主编医学专著2部,在中华级和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

3、    超声科: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为山东省最大的超声诊断中心,现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

拥有世界先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9台,其中4台分别具有三维、四维超声显像功能。开展的超声检查项目,已达数十个脏器的数百种疾病。

肿瘤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治疗研究中心建立于上个世纪30年代末,是在国内除上海镭锭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以外能够进行放疗的少数几个单位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本中心从基础到临床,从教学到科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浓厚的历史沉淀,营造了严谨求实、积极向上的学术及文化气围,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近十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4项,省厅2项,市科委10多项,科研成果分获省、厅及教委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各类专业学术论文200余篇。医、教、研及管理综合实力水平不断提高,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正在努力与国际接轨。近年来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先后于199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放射学硕士权授予点,1996年肿瘤学成为硕士点;1997年被山东省卫生厅确定为山东省唯一的肿瘤学重点学科;1998年和1999年又分别成为省级和国家级“肿瘤综合治疗医学继续考试项目”基地。初步形成集放疗、化疗、介入治疗、生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为一体的肿瘤综合治疗的学科发展模式。几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改善病人的症状、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提高病人的治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充分肯定。在创建省重点学科中,注重科室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注重科室单元建设,在科主任梁军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初步形成了“外树形象,苦练内功”的文化建设理念。我们全体医护员工正满怀信心为创建省内、国内一流的肿瘤学科在不懈的努力奋斗。

生理学专业学科点简介

一、本学科的历史及学术地位:

青岛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科自1948年青岛医学院建院以来,在历任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致力于神经肽生物学活性、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机制等方向的研究,在相关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近十年来,在本学科新老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改善了研究条件并发展了研究方向,于1996年经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论证,获山东省“九五”重点建设资助。通过“九五”建设,在现任学科带头人谢俊霞教授的带领下,本学科在原有研究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脑内源性活性物质在帕金森病等神经源性疾病及胃肠功能调节中的作用的研究,在人才梯队、学术水平、承担课题及研究成果等方面均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在2001年山东省“九五”重点学科专家组验收中,本学科获得“优秀”的成绩,并获准成为山东省“十五”重点强化建设学科。

本学科自1978年开始招收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是198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到目前为止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5人,“九五”期间成为生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开始招收首批博士生2名,2004年,两名博士生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们的论文发表在《Experimental Neurology》、《Biol Pharm Bull》和《J.Neurochemistry》上。

为了使山东省神经科学的研究在国内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经山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论证,由省卫生厅批准成立了以青岛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科为基础的“山东省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并由国家“973”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雄里教授出任“中心”顾问。上述成就的取得,标志着青岛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科已得到国家、省主管部门和同行专家的认可。

二、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1.   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经过“九五”建设及“十五”重点强化建设,形成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及其防治、神经肽与胃肠功能活动调节、突触传递与神经系统疾病等三个相对稳定和明显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些研究方向的带头人均为留学归国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并集中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骨干梯队。自1999年以来,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中国科技部-比利时双边科技合作项目1项、卫生部项目1项,山东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科委项目2项及横向合作课题6项,获得科研经费累计达到200万元。近五年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4项、铁道部科技进步奖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4项、山东省医药科技进步奖5项及多项市级奖励。五年来,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2篇,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9篇。

2.   国内一流的研究和实验条件

在“九五”及“十五”重点强化建设期间,在学校的大力资助下,本学科共投入资金1200万元,购置了山东省第一套脑片膜片钳记录装置、单细胞膜片钳记录系统、电生理伏安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凝胶成像系统、冰冻切片机等先进的仪器设备,组建了电化学实验室、在体电生理实验室、离体膜片钳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形态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等一系列在国内占有领先地位的实验室。

3.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对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近5年培养本学科5名中青年教师赴日本、比利时、香港等地攻读博士学位,现均已学成归来;此外,选派本学科自行培养博士及青年教师赴比利时、英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进修深造,绝大多数已学成归来。为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开设了高级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电生理学等学位课程。

 

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学科创建于1988年,是山东省最早创立的旅游学科,而且是青岛大学特色优势学科。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5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5名;具有博士学位者3名,在读博士1名,具有硕士学位者14名,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2名。 1998年获得山东省第一家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山东省内最早的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研究生教育的导师队伍颇具实力,共有导师14人,包括业界4位资深人士。研究方向全面,包括旅游产业经济与政策、旅游信息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规划与项目管理4个方向。截至20059月共招收硕士91研究生名,在职研究生班学员40余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41,目前在读硕士生50名。

青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紧贴发展潮流,应用性、国际性、专业性特色相当突出。近年来,获各项科研奖励20项,其中省部级奖励4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教材7部。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29项,科研经费计200万元。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不设二级学科的一级管理学科,素有管理学科的“航空母舰”之称。该学科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现代数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及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对复杂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控制、管理,以使其达到综合最优化的研究领域。

青岛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为青岛大学重点学科,是青岛唯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该系科研机构、实验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管理系统集成与模拟实验中心”校级重点实验室和“管理科学与决策研究中心”、“电子商务与物流研究中心”。其中“管理系统集成与模拟实验中心”下设“MIS&EC实验室”和“企业诊断与管理系统实验室”。同时该系设有“MIS&EC教研室”和“工业工程教研室”。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12名,其中博士生7名,教授5名,副教授7名。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及市级课题30余项。并形成了下列强势研究领域:

()战略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

() 管理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系统优化理论及其应用

()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 管理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公司理财

()服务营销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具备对外培养留学生的能力与条件;同时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服务,承担并完成了省市政府多项重大课题,为企业和政府培养高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人员近千人。在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十五”发展计划,确定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拥有的学科及科研和研究机构与市场和社会结合紧密,后发优势明显,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有着美好广阔的发展前景。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30余名,已毕业研究生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参加过国家、省市级课题和国内著名企业的横向课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曾得到国内著名专家称许。2005届毕业的学生有六名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其他的同学也分别进入大型物流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单位工作。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教育经济与管理

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招生。

一、师资力量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指导教师年富力强,既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学科负责人:徐建培教授,男, 1960 8 月生,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共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兼任国家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专家顾问、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管理、战略管理、知识管理、人力资本理论等,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现在主持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研究”。

本学科拥有教师1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6人,导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拥有博士学位的5人,在读博士1人,平均年龄42岁。

近年来本学科在学科负责人的带动下,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235 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198 篇;出版著作20 部;承担科研课题2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8项,科研总经费53 . 3万元。

二、方向特色

本学科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活跃等优势,师资队伍大都具有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并且具有教育学、管理学、行政学、公共政策学的专业背景和较高的学历层次,研究成果既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又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本学科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开展了研究生合作培养和合作科研,外向型的研究策略,使得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面,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本学科设有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经济与财政、教育行政与政策三个方向。

1.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方向

本方向几年来在高校知识管理、内部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而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知识管理理论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山东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山东省高校知识管理对策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等课题,承担了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 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研究 》。出版了《 知识经济引论 》等专著,发表了“面向国内知名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迈进”、“新世纪大学精神”、“高校人力资源的特点及其在管理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等高水平论文。

2.教育经济与财政方向

本方向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几年来承担了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的多项课题,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投入与产出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很多研究成果为国家、省级教育部门所采纳。本方向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在国内有较好的影响,有1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并获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3.教育行政与政策方向

本方向围绕提高教育行政效益这一核心问题,从教育行政主体、教育行政运行载体到教育行政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高校如何提高行政能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和产出更多高水平知识产品的基本对策。同时,还把政策学有关理论运用于教育政策研究方面,探讨教育领域的政策改革现状和存在问题。近几年来取得了一些基础性成果:《政府公共权力效益问题研究》现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管理创新原理与实务》一书,被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发表了20余篇相关研究论文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青岛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点设在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国贸系为青岛大学重点学科,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硬件环境。为支持和促进该硕士点的发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平,特别设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所和环黄海经济研究所两个研究活动平台。

目前该硕士点共有导师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学位获得者7人。导师团队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学术地位,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40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20多部, 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生态经济学通论》、《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长江地区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WTO与企业对策》、《国际电子商务》、《建设“海上山东”概论》等。完成国内、国际科研项目20多项,代表性项目有“资源代际均衡分配管理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资源管理的‘必路开环’自进化模型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持续农业的生态经济原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

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十多项,科研经费总额100多万元。 “稳态系统集成优化理论及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可持续发展中环境资源进化的市场激励机制”(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与我国的对策”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世界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社科规划重大项目)、“亚洲各国土地所有制度变迁研究”(国际合作课题)等。

 本硕士点设有以下5个研究方向:(1)人口经济与人力资本研究、(2)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政策研究、(3)贸易与环境经济政策研究、(4)可持续发展技术经济研究、(5)旅游资源经济研究。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欢迎您加入我们的研究团队,在这一交叉、边沿性理论经济学领域从事挑战性的研究活动,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企业管理

本学科点在国内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在国际上正在形成一定的影响,拥有一批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学术骨干,有多项国家、省、市、企业及与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研究的项目和课题。近年来,本学科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80篇。在国外学术期刊及国际性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20多部,先后有10余人获国家、部、省、市级奖励。

该学科点现有硕士生导师7人,教授4人,副教授20人,12人获得博士学位,1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现有成果丰富、力量较强的研究领域包括:

(1)         营销管理与设计;

(2)         营销研究;

(3)         人力资源管理;

(4)         企业战略管理;

(5)         服务管理与服务营销;

(6)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7)         财务管理;

(8)         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

本学科点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西南密苏里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太丰大学研究生院、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基尔大学、韩国庆熙大学、启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建立有学术交流及互派留学生合作项目。

本学科点注重与实践结合,专家学者曾成功地为国内著名企业进行过管理及营销咨询与策划,受到企业界的好评。

本学科点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各研究方向人材供不应求,前景美好。热情欢迎有志学子前来报考。

 

 

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青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拥有山东省计算机应用重点学科和山东省十五强化建设计算机应用重点实验室。学院拥有一支由多名博士和教授组成的学术梯队,学术梯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各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本学院现拥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制均为3年,教师具有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成果,研究生获得首届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首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第一名等优异成绩,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两个硕士点的具体培养方向如下: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面向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培养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算法分析与设计等方向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面向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培养在计算机工程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图象与信号处理信息安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图形学等方向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立即咨询